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拓展园地

无动力游乐设备的配套设施建设:科技与自然的融合之道

发布时间:2025-5-15      阅读次数:4

       无动力游乐设备的配套设施建设正从功能型向 “科技 + 自然” 复合型升级,通过智能技术赋能与生态理念融入,打造兼具未来感与亲和力的游乐空间,满足游客对安全、趣味与可持续体验的多元需求。

       一、生态化基础设施:让自然成为最佳配角

       以 “最小环境干预” 为原则设计配套设施。设备基座采用可渗透铺装,雨天将雨水导入地下储水层,用于灌溉园区植被;休息亭选用本土竹木材料,搭配爬藤植物遮阳,夏季室内温度较钢结构低 3-5℃。在设备间隙打造 “昆虫走廊”,通过碎石堆、枯木垛为瓢虫、蚯蚓等生物提供栖息地,同时设置观察窗,让儿童直观感受自然生态链。

       二、智能互动设施:科技激活体验维度

       引入轻量化智能装置提升参与感。在平衡木下方安装压力感应灯,踩踏不同区域触发彩虹光谱变化;秋千座椅嵌入心率监测模块,摆动结束后通过二维码推送 “活力指数报告”,显示消耗热量与心情指数。开发 “AR 自然寻宝” 系统,游客用手机扫描园区植物,即可观看 3D 动画讲解其生长习性,配套设置 “能量收集站”,游客跑步或跳跃产生的动能可转化为装置电力,实现 “游玩即供能”。

       三、全龄段适老设施:重新定义老年友好

       打破传统 “老年设施 = 健身器材” 的刻板印象,设计 “代际共融” 场景。在太极转盘旁设置 “记忆棋桌”,桌面刻有跳房子、五子棋等怀旧游戏图案,配套语音播报器讲述老游戏规则;漫步道嵌入鹅卵石按摩路径,同时设置智能座椅,触摸屏幕可查询附近医疗点、卫生间位置,座椅底部加热功能在冬季自动开启。特别设计 “老年监护手环”,与儿童游客的智能腕带联动,实时显示祖孙间距,超出安全范围自动报警。

       四、文化叙事设施:让场景成为故事载体

       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元素。在江南水乡主题园区,休息长廊采用徽派建筑马头墙造型,座椅设计为古琴琴弦样式,扫码可聆听当地民谣;少数民族地区的攀爬架以图腾柱为原型,每一层雕刻不同民族故事,登顶后通过投影技术展现族群迁徙动画。定期在露天剧场(利用设备区空地改造)举办非遗表演,游客可穿戴感应服饰,随音乐节奏触发设备灯光变化,形成 “文化演出 + 设备互动” 的沉浸式体验。

       五、可持续运维设施:构建循环生态系统

       建立 “设施即资源” 的运维理念。旧轮胎经消毒后改造成沙池边缘防护栏,表面绘制卡通图案;报废的秋千绳索编织成园区指示牌悬挂绳,搭配太阳能 LED 灯夜间发光。设置 “资源再生工坊”,游客可将游玩中收集的落叶、塑料瓶兑换成手工艺品材料,工坊定期举办 “变废为宝” 创意大赛,优秀作品用于园区装饰,形成 “废弃物 - 艺术品 - 体验点” 的循环链路。

       当配套设施不再是孤立的功能载体,而是自然生态的参与者、科技体验的接口、文化故事的讲述者,无动力游乐空间便成为连接人与自然、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这种 “科技为体验赋能,自然为场景铸魂” 的建设理念,不仅提升了游乐的丰富度,更让每一处设施都成为激发好奇心与创造力的触点,为游客带来超越设备本身的深层体验价值。

 

 

  返回>>Top

鄂公网安备 42010502000865号